2018年11月23日下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吕东平博士应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科许玲教授的邀请,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植物天然免疫的理论及其进展”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吕东平研究员以“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古诗词,生动地引入了植物免疫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系统的介绍了植物的抗病机制,包括天然的免疫系统、物理屏障等。他以模式细菌丁香假单胞菌侵染拟南芥为例,形象直观地让大家对植物天然免疫有初步的了解:细菌通过气孔进入拟南芥,植物感知信号,诱导植物免疫系统启动,植物关闭气孔,细菌会分泌类似于茉莉酸的物质诱导气孔打开,植物进一步启动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并从植物天然免疫的提出,举例介绍植物天然免疫系统PTI(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和ETI(效应蛋白激发的免疫),并做了非常有趣的比喻,细菌和植物间的抗病反应就像是敌我两军的较量,并把细菌鞭毛蛋白的受体FLS2比喻为哨兵,识别细菌鞭毛蛋白(敌人),传递信号给BAK1来启动免疫,让大家对于这个免疫过程非常容易理解,并向大家展示了Flg22-FLS2-BAK1的免疫受体复合物模型以及Flg22诱导ROS爆发的机制。吕东平研究员还向大家讲述了植物免疫的研究进展,让同学们对植物免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并在最后介绍了他团队近期在植物天然免疫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主要聚焦于植物天然免疫与年龄、泛素化修饰在植物天然免疫中的调控作用、植物天然免疫与植物发育以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四个方面。吕老师以清晰的研究思路,一步一步带领大家了解从实验设计到现象观察、思考、解析,最后到模型的建立的全过程,使在坐的师生受益匪浅,师生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交流,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吕东平博士,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到2012年先后在夏威夷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在植物天然免疫信号转导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PNAS,Plant Cell和Plant Journal等国际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