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晚7:30-9:00,中学生物学教师素养提升公益直播第六讲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教学杂志视频号开展,本次直播邀请了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张智顺老师分享“基于课程体系建设的生物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张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的独特洞察,分享了上海中学在生物学科教育上的创新实践,揭示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路径。直播由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增娇老师主持。
直播内容
张老师从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选修课程开设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展开。
1、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
张老师通过对人工智能提问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义以及其与创新人才的区别,总结出拔尖创新人才的三个特点:首先是必须在行业或者社会有卓越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力。中学阶段能够做到的是早期培育,即早发现、早培育,让学生逐步地朝这个方向去靠近,最后成为行业的领袖。其次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跨界能力,这里包含两个维度,也就是融合不同知识和跨学科的能力,一个维度是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在高中阶段的课程中通过选修课来完成这个目标;第二个是跨界能力,它更强调跨学科,因为现在课标强调学生要具有跨学科的能力。最后是强调具有创新的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
2、学生兴趣的培养
上海中学有一个品牌活动——院士进校园,即邀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走进校园,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专家的求学和人生经历当中汲取经验,比如说比学科更为重要的人生智慧,或者是坚定的理想信念等等。张老师还介绍了上海中学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课程系统,包括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优势潜能课程(如图)。
上海中学针对学生的评估系统
3、选修课程开设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要开设许多选修课”,张老师提出了自己存在的三个困惑。首先是对于泰勒原理和经验主义杂交子代的理解,即一线老师面临的问题,如何实现“既要满足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活动,又要能够让活动收敛到老师想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其次,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性提出质疑,本应通过5 本教材共同完成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搭建,但是一些学生只学习必修一和必修二,这样可能不能完整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是“创新人才的培育是否有相应的教材和老师做支持”。张老师认为开设选修课能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三个问题。
除了以上内容,张老师还分享了很多生动的案例,都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能够助力学生在拔尖创新方面的早期成长和发展。在张老师的分享结束之后,李增娇老师组织答疑。直播的最后,李老师感谢张智顺老师的分享,同时欢迎在线的老师去上海中学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