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三十八期)—“生物医药新技术、新靶标”顺利举办


2024年8月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十八期学科交叉融合论坛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534会议室顺利举行。论坛以“生物医药新技术、新靶标”为主题,邀请来自多尺度计算、药学人工智能、抗菌药物研发、抗病毒药物研发、药理学、变构药物设计、药剂学和细胞药物研发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和研讨,通过跨学科交流,探究原创药物导向的新技术、新靶标研究。论坛由生命科学学院阳怀宇教授召集和主持。

论坛伊始,科技处副处长李磊研究员代表科技处向校内外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华东师大推进跨学科发展的理念,尤其是希望跨学科发展促进生物医药学科群跨越发展,形成特色和优势。他期待和感谢各位专家分享前沿进展,围绕“新技术、新靶标”进行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碰撞,产生引发思考的火花。

1.png

在学术交流环节,复旦大学马剑鹏教授以“AI for Science---从算法到应用:全链条AI-赋能新药研发”为主题,介绍了其团队搭建的全链条AI-赋能新药研发的先进技术平台,涵盖3大方向,包括静态蛋白结构计算预测、静态蛋白结构实验测定和动态蛋白结构模拟。该团队原创了OPUS-系列算法,具有国际领先性。

2.png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研究员以“大模型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为主题,介绍了系列研究进展。报告人分别介绍了大模型技术在新药研发的靶标发现和调控剂设计等领域的前沿突破,人工智能促进化合物合成规划和临床药效标志物发现的研究工作以及团队在持续发展文献数据提取方面的突破。

3.png

中央民族大学王昊教授围绕“新型双靶点抑制剂的研发及抗菌活性研究”主题,介绍了新型抗菌分子研究新思路、新靶标和新进展。其团队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喹唑啉类化合物。通过对其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研究,确定了多个具有良好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和体内外抗革兰氏阴性菌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多种实验手段确定了吡咯喹唑啉类化合物对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和胸腺嘧啶合酶(TS)均具抑制活性,并首次成功解析了该类代表化合物与DHFR的共结晶晶体结构,为后续药物设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叶春研究员以“靶向蛋白酶的抗新冠病毒新药设计与发现”为主题,分享了抗病毒研究新思路、新技术和新靶标。病毒蛋白酶是抗病毒药物的重要靶标,已有多个针对丙肝及HIV蛋白酶的药物用于临床抗病毒治疗。3CL蛋白酶(3CLpro)是冠状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蛋白水解酶,高度保守且不易产生突变,是抗冠状病毒新药研发的核心靶标。报告人团队与合作团队共同研发的先诺欣,于2023年1月29日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并于2024年7月11日从附条件批准转为常规批准,成为国内首款获得常规批准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敏研究员以“靶向肿瘤代谢的新药研发与精准治疗”为主题,分享了药理学和个性化药物研发新思路和重要研究突破。肿瘤代谢的基础研究突飞猛进,然而相关新药研发的进展却远低于预期。针对领域现状,报告人团队一方面结合相关代谢通路靶标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制定研究策略,并将2个新药推进至临床研究;另一方面,从肿瘤细胞代谢重塑的源头出发,结合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互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挖掘相关药物潜在的适用群体。这些研究工作为肿瘤代谢靶向疗法在IDH、EGFR、KRAS等突变基因驱动的多种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出新思路,并推进相关新药创制。

上海交通大学药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张健教授以“人工智能驱动的变构药物研发”为主题作报告。以蛋白质难调控的原因为起点,介绍了变构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拓展蛋白质调控空间上的巨大潜力。之后,介绍了变构从生物学概念发展为药学方法后的发展过程,以及计算技术在预测变构位点方面的系列进展。最后张健教授介绍了未来变构研究新方向和新思路。

4.png

复旦大学药学院张志文研究员以“基于肿瘤纳米生物学特征的仿生递药系统”为主题,分享了药物递送研究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由于肿瘤是一个不断演化、高度异质性的微生态体系,解析肿瘤发病及治疗抵抗的关键病理机制,合理设计纳米治疗系统,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创新策略。其团队研究解析获得肿瘤病灶中浸润的巨噬细胞、异常表达的肿瘤基质组分以及特殊的病理机制,合计构建了可克服治疗抵抗及调控肿瘤病灶内分布的仿生纳米治疗策略,显著改善了乳腺癌等治疗效果,为利用纳米治疗策略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提供了创新方案。

5.png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冰教授以“基因编辑CAR-T的开发及临床转化”为主题,分享了细胞药物研发进展。其团队与合作者多年来一直尝试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创新一代的CAR-T细胞,开发的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不仅简化了CAR-T细胞的生产工艺,避免了传统病毒制备CAR-T带来的基因组随机整合风险,还有效提升了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HLA分子的多位点特异性敲除、TCR基因编辑等多种策略不断提升通用型CAR-T的效能,构建了全新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TyU19,不仅避免了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还有效降低了T细胞、NK细胞介导的免疫排异,实现了异体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的长期存留和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团队证明了TyU19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为异体通用型CAR-T的开发和临床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围绕各位报告人的主题分享,参会师生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视角出发,就感兴趣的内容踊跃提问和交流。不同学科的与会专家围绕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靶标和新疗法进行了热烈讨论,对于学科融合促进原创药物发现充满信心。


新闻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三十八期)—“生物医药新技术、新靶标”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