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 万瑛:miR-146a调控免疫细胞稳态的机制研究


题 目:miR-146a调控免疫细胞稳态的机制研究
报告人:万瑛,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主持人:翁杰敏 教授
时 间:2013-12-18  15:30
地 点:闵行生科院534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万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0年在第三军医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至2002年攻读免疫学博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5年为加拿大温尼伯曼尼托巴大学儿科和免疫系访问学者,2005至2011年担任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研究所副主任,2011年起担任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担任第五、六届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免疫学会(AAI) 会员,《免疫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委。先后荣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第三军医大学“十五”科技先进个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个人三等功、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等荣誉。围绕乙型肝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在抗原表位鉴定、抗原加工处理、免疫应答异常、免疫防治机理、免疫调节等方面开展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探索导向课题1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曹雪涛院士领导的国家973项目(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和武汉大学郭德银教授领导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细胞抗病毒先天免疫相关蛋白的生物学研究)。研究工作论著发表在PNAS、Blood、Cancer Research、Eur J Immu等国际知名杂志1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38(PNAS,通讯作者);申请专利2项,研究相关工作“蛋白质抗原特性与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 2005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蛋白质抗原的免疫识别、应答及其调节”研究2009年获中华医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此外两次获全国青年免疫学大会优秀论文奖,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报告内容简介:报告内容将包括:一、采用免疫信息学技术,建立高精度线性和构象性抗原表位鉴定方法,鉴定5个构象性抗原表位和24个线性表位,为乙型肝炎、SARS病毒和肿瘤疫苗的组成设计奠定基础。二、实验证实存在“非溶破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提出了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可以按功能分类的观点,为治疗性疫苗的组分设计和安全性问题提供新认识。三、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噬菌体颗粒疫苗能打破免疫耐受,激发有效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抗肿瘤免疫,从而提供了一种易于制备的疫苗递送系统,其疫苗的颗粒特性对治疗性疫苗的剂型研究提供了思路。四、开展树突状细胞对疫苗抗原递呈的膜质转运机制研究,发现MHC II 类分子阳性的内吞囊泡参与外源抗原的降解和递呈,发现一个新的内吞系统回运途径控制疫苗抗原的递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