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受精的分子机制》学术报告顺利举行


2023年9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红菊研究员为我院植物学专业学生做主题为“植物受精的分子机制”的报告,本次报告由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学科主任李超老师主持,我院植物学专业各年级博士生和硕士生以及多名老师参加了该次报告。

李红菊老师从植物类群的演化入手,逐步深入到进行有性生殖的植物受精过程的适应性演化。从苔藓只具有营养体、精子器/颈卵器,蕨类植物具有原始维管组织但受精依赖于水;到裸子植物出现木质部和韧皮部两个运输系统,受精不需要水但为单受精;最后到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短,出现了真正的胚乳,让我们在了解不同植物受精过程演化的同时,也感叹生命的奇妙。进一步地,李老师讲到在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中,TICKET小肽可通过使植物胚珠只接受同种花粉管而排斥不同物种花粉管对生殖隔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EA1可以打破花粉管吸引阶段的生殖隔离;ZmES4小肽可使花粉管K+通道打开,从而引起花粉管爆破。

在报告的后半部分,李老师讲述了其团队近期在《Cell》杂志上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当被子植物因花粉效率低等原因导致受精失败时,中央细胞分泌的SALs小肽可以作为受精失败恢复的主要因子进行花粉管吸引,从而提供受精保障机制。

报告期间,植物组老师和同学们也积极地与李红菊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们从细胞生物学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由李老师一一给予解答。孙越老师提出植物中受精机制对于动物是否存在保守机制,李老师表明此机制对于动物体内是不保守的。晏军老师提出SALs是一种受精备胎机制,如果通过人为处理是否可以在生产上提高育种效率,对此李老师表示如果对胚囊进行人为处理,可能会产生相应效应,但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李红菊老师的报告让师生们系统性地了解了复杂的植物受精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以及最新发现的受精补偿机制。开拓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尤其是领悟到在科研的路上,应秉持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