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一)——李超研究员


    为促进学校双一流的建设与发展,落实卓越学术,生命科学学院拟举办“生命科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为院系内师生提供互联互动、互融互通的学习交流平台。


“生命科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一)

报告题目:Pollen PCP-B peptides unlock a stigma peptide–receptor kinase gating mechanism for pollination(小肽-受体激酶调控花粉-柱头识别的锁钥机制)

报告人:李超 研究员

报告时间:2021年3月31日13:00

报告地点:生命科学学院534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李超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2002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2008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2008年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8-2016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植物生殖发育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植物受体激酶-小肽被发现广泛参与到生殖发育的众多过程中。李超课题组长期在受体激酶-小肽调控植物生殖发育领域开展工作,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花粉-柱头识别(Science 2021)、花粉管极性生长(Molecular Plant 2019)、花粉管导向调控机制(eLife 2015,Plant Physiology 2016)等方面做出突破性进展。

报告内容:

    被子植物有性生殖依赖于多层次的精准的雄性器官和雌性器官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中关于雌雄互作的第一步——花粉和柱头相互识别的分子机制有很多未解之谜。我们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发现,在授粉前柱头表面乳突细胞中的FER/ANJ受体激酶感受乳突细胞自分泌的快速碱性因子,通过激活小G蛋白RAC/ROP途径–NADPH氧化酶而调控活性氧的产生。授粉引起乳突细胞活性氧水平从接触区起始而下降,并且活性氧下降引起花粉水合。进一步发现,花粉覆盖物分泌的PCP-B小肽竞争快速碱性因子而结合FER/ANJ受体激酶,从而打开授粉前活性氧维持的柱头大门,引起花粉水合。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柱头识别亲和性花粉的调控机制。该信号通路中的组分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中,由此该机制可能是被子植物广泛采用的基本的亲和性花粉识别机制。这一研究为受体激酶通过结合不同类型的小肽而完成精准的发育调控提供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