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一夏,心动一下 --2022年动物学实习小记


野外实习是生命科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动物学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辨别生物种类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相关科研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动力。

2022年8月13至16日,华东师范大学2021级全体师范生及2020级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参与为期四天的动物学实习。遗憾的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原本去往天目山采集更加多种多样的样本的计划无法实施,也无法去见证更为美丽的风景,更无法去观赏更为丰富雄伟的鸟群,同时也没有机会去研究更为令人惊艳的水生动物。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同学们随带队教师一起出发至上海市青西郊野公园等地采取样本,并制作完成了许多标本,同学们和老师们在整个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在酷暑中去探寻属于每一个生命的奥秘。


丛林寻虫,追寻夏天步伐

自然界有很多的小生命,他们用小小的身体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或许是对它们最好的写照。

在王群、赵云龙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前往上海市青西郊野公园采取样本,在历经一小时的车程后,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捕网迎着酷暑走到草丛里,迈入丛林中去采集蝴蝶、蜻蜓、豆娘、蚂蚱……融入自然、挥洒汗水,一派和谐的景象让人看在眼里,暖在心上。在之后返回到学校后,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和帮助下,完成了标本的制作,很多漂亮的标本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应运而生。


眺望鸟群,展望蔚蓝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首诗歌的景象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深有体会,也很有感悟。在何祝清老师的带领下,生科的所有同学一起去观鸟,小鸊鹈、喜鹊、麻雀等三十余种鸟类在望远镜的帮助下,同学们看到了它们的羽色,喙型等多种特征,也听到了来自不同鸟类的叫声。在老师的悉心讲解和引导下,同学们逐步了解了辨别鸟类的基本方法。


水中寻宝,探索水中宝藏

在水生实习过程中,随着姜晓东、陈立侨老师和助教的带领,同学们提前一天在樱桃河和野外布置,一天之后进行收网,丰富的收获让大家非常激动,网中有鱼有虾,还有很多螃蟹,大小不一。在样本采集结束后,同学们将这些“战利品”带入实验室,借助设备研究各种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运动特征、形态特征。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更加深入了对水生动物的了解和认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的实习质量变得更高。


实习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在实习之后,同学们对实习过程中各自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借助查阅文献和书籍等方式完善了课题的内容和形式。在2022年8月20日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实习线上汇报时,同学们大放异彩,积极参与课题的答辩与内容分享。听众和老师们都对其内容表示好感与支持。在每一组结束讲解后,每位老师提出相应的意见,无论是课题内容的完成度或是形式的美观度都做了一定的点评,学生们也都积极响应老师们的点评。教学相长、寓教寓学的方式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更加深化。


奖状颁发,赓续生命之旅

在汇报结束后,老师们根据实习汇报内容的新颖度、完成度、美观度、专业度等方面的情况对实习汇报课题进行评教,评比出一等、二等、三等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蜻蜓与豆娘的对比;实践地范围内常见水生生物类群综述;校园常见鸟类分布及其与生境地关系的调查

二等奖:昆虫纲常见动物分类与比较;校园常见鸟类惊飞距离及原因探究;青西郊野公园与校园鸟类多样性的对比;常见蜻蜓的分类与鉴别

三等奖:稻田不同动物栖息地偏好性;关于鸟类走路时点头行为的汇报;简单分辨昆虫雌雄的各类方法;稻蛙共生系统;昆虫分类与检索表制作;不同鸟巢的种类功能性质分析;研究鸟类方言-以上海市白头鹎为例;鸟类羽毛颜色随成熟阶段和雌雄的变化及原因探究

这些奖项深刻激发了同学们继续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也有来源于同学们的对此次实习的感悟:“在这次动物学实习之前,我们经常认为和蜻蜓长的差不多的昆虫都叫做蜻蜓,直到自己亲自去捉昆虫,亲自去做标本,才发现了昆虫世界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精彩多样。像蜻蜓和豆娘这样亲缘关系很接近形态也很接近的昆虫都有如此多的差别,更不用说其他千千万万种我们还没有仔细研究的昆虫了。昆虫世界尚此,动物世界如此,生物的世界更是如此!我们的学习之路任重道远,最后,感谢这次动物学实习中同学们的帮助,也感谢所有不辞辛苦的指导老师。”

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整个实习过程,学到了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与大自然深入交流,在各位优秀的老师带领下,同学们不畏困难,在团队协作共同研究课题的方式中培养了对科学、对生命更新的认知和素养,在此过程中各位老师全程带队为同学们讲解各种生命的奥义,对学生提升专业素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让同学们的青春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