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终身教授陈立侨给我院师生做校庆学术报告


2009年10月27日下午,由我校终身教授陈立侨主讲,生科院黄静副教授主持的关于“我国主要水生动物的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的报告在理科大楼A504召开。

陈立侨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毕业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我国著名动物学家堵南山、赖伟教授。1998年至2003年期间曾先后应邀赴加拿大的Toronto University、美国奥本大学和澳大利亚的Flinders大学等从事合作研究。主持、承担了近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与重点项目子课题,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重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曾荣获2005年(主持)、2004年(参与,第八)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2005年浙江省湖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2002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等。19961999年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7年获“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5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陈立侨教授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我国水生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现状、国内外研究水平的差异、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报告中,陈教授重点强调了“要大力开发优质饲料,提倡典型精做,防止‘营养不良’拖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他指出,我国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效益却未能呈正比例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定海水养殖三大物质要素(水、苗种、饲料)中饲料要素发展落后。欧美水产养殖发达国家往往采用单种精做策略,把一个品种做到世界最强,从而得以保证利润的最大化。例如挪威的三文鱼产量一直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大半壁江山。在养殖过程中,挪威特别重视饲料的营养配置,充分运用高新科技,使这一产业稳定而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的水产养殖虽然发展很快,对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研制却并不重视。我国目前应当针对重点养殖的品种,从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角度出发,研究水产动物产品品质的营养控制技术,并关注添加剂和药物残留对人类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发展和安全将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两大主题。水产动物营养研究是水产饲料工业的基础,因此,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应该把水产动物营养鱼饲料开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最后他对今后水产营养需要特别关注和研究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建议:选择重点养殖品种,开展基础营养学研究;加强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的研究;开展水产动物生态营养学研究;从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角度出发,研究风味物质形成和变化规律,探讨各类养殖水产动物品质性状退化的原因,研究水产动物产品品质的营养控制技术,并关注添加剂及药物残留对人类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陈立侨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与会者受益匪浅。此次报告有助于系统了解我国水产营养研究的现状和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对今后的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研制、开发高效、环境友好型饲料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